- 中查找"母亲的针线匾"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母亲的针线匾"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父亲的兴趣
- ·下一篇文章:韭菜饼
母亲的针线匾
在裁缝店做了一件旗袍,说是旗袍,其实就是斜衣襟,中高立领,盘扣。假期穿着回娘家,母亲见了,却让我换下来,说盘扣钉塌了不好看,要给我重钉。
母亲忙不迭从里屋端出她的八宝针线匾。虽然年事已高,母亲针线活好是出了名的。家里房子几次拆建,旧家居基本找不到影了,可母亲的针线匾却是她心爱的传家宝。柳条编成的圆形小匾,直径尺余,匾口箍着竹片,光滑陈旧。里面存放着紫红色线板、大小型号针包、铜质顶针、剪子、锥子、捻线陀、竹尺子,最引人注目的是存放着一本纸张发黄的繁体字的厚书,封面已经用报纸糊过几层了,里面夹着大人孩子,男式女式各种型号的鞋样子,还有一个用格子布包着碎布头的包裹。
母亲就坐在矮凳子上,在门口对着光亮,眯着眼睛,静静地给我重新仔细地钉着盘扣。这个画面早已烙印在我的记忆中,只是母亲老了。
我一家三代人,针线活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尤其做鞋子,工序复杂繁琐,费时费力:要先糊骨子。准备旧布块,是从旧衣服、旧被单上拆下来的,洗净、整平。熬糨糊,把干面粉放在盒里,用开水冲开,放进锅里小火慢炖,搅拌均匀,调成糊状,凉透。用面糊糊成的骨子松、软、透,下针不湿。搬下一扇门板刷干净,吹干。在门板上刷一层面糊贴一层布块,碎布选拼形状对接大致要吻合,不要重叠着,骨子才平整。糊好的骨子晾晒干,揭下来,依照鞋样子,裁剪下鞋底、鞋帮子的料,鞋底一般要两三片才结实耐穿。
最累的就是纳鞋底了,大人的用麻线纳,孩子的用棉线纳,鞋底的针脚密实、干净、纹理清晰,可以看出针线功夫。一般鞋帮骨子外面要用一块新布做鞋面,都是清一色的黑布或者灰布,据说是耐脏。母亲给我做的鞋面怕太老气,就绣上两朵小花,或者用不同花布拼成七彩。我就在婶娘们的夸赞声中,在姐妹们羡慕的目光里渐渐长大。
好不容易做好的新鞋,过不了半年,哥哥们长个了,鞋子就挤脚了,大拇指就像竹笋一样破土而出露出来了。舍不得扔掉,母亲就用一块新布把鞋头补上,如此补过几次,脚实在插不进去了,洗洗刷刷,老大的给老二,老二的给老三。就是这样,母亲一年到头做不完的鞋,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可是再忙再累,过年时,母亲无论如何要给全家每人做一双新鞋,期盼生活步步登新,越过越好吧。
冬天漫长的农闲时节,几个邻里婶娘、小媳妇就会聚到我家,围着火盆,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聊着自家的老人、丈夫和孩子,聊着柴米油盐,聊着开春的农活。清苦的日子在她们脸上留下的是满足的笑容。有时遇到难度大的技术活,她们就和我母亲换工做,母亲帮她们盘纽扣,画鞋样,绣虎头啊,她们就给母亲纳鞋底,捻棉线。每每这时,我感到别样的自豪。我最希望母亲做新棉袄,把脸靠在铺好棉花的棉袄上,柔软、舒服、暖和,难以忘怀的布香味。
有一次,哥哥不小心碰翻了母亲的针线匾,把母亲急得不得了,一家人点灯打火地好不容易把东西找全了,母亲这才放心。是啊,贫穷的日子,做一件新衣,一双新鞋是多么不容易!而全家人能穿戴齐整,全在母亲的手工针线。而母亲最担心的是一个丝绸布袋子,里面装着母亲省吃俭用积攒的几块亮闪闪的铜钱,袋口用丝绳带子牢牢扎紧,这是要等到女儿出嫁,陪嫁在女儿包袱上的母亲的全部爱和不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Tags:
作者:刘红霞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