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365体育的感觉

搜索

首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李广荣  来源:建湖日报-bt365体育的感觉   发布时间:2013-04-08 15:13:22

  王赣骏,1942年6月生,祖籍建湖。物理学家,第一位美籍华裔太空科学家。1952—1960年先后迁居台湾、香港。1963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读书,1971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加入美国籍。后任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暨无地心吸力研究院主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等职。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他和其他6名宇航员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飞行期间,他用自己设计的“液滴动力测定仪”研究了失重状态下的流体力学且获得成功。


眷念故土赤子之心


  1999年,在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之时,盐阜籍世界杰出人物勋章获得者、国际文化名人、国家一级导演夏振亚教授推出的1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杰出华人在美国》中,记录了王赣骏不畏环境艰难复杂,始终努力拼搏,在物理学和航空航天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并特写了他上太空时携带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1985年7月,王赣骏应中国航天部邀请回国访问一周,亲手将这面曾经带进太空的五星红旗赠给国家领导人。
  与国旗同时带上太空的,还有中国名茶及录有中国歌曲的磁带,他在自己穿的宇宙服上还缝上了一个绘有中国古代太极图的臂章。航天飞机绕地球一周,当飞经中国上空时,他曾作象征性跑步,以示遨游了祖国山河。
  那次回国访问,王赣骏博士非常高兴。在阔别已久的祖国,他愉快而自信地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向大家介绍航天飞行的情况。他说:“中国人的智慧是经得起考验的。现在,太空科学尚是一片空白,有待开发,中国青年应该参加。只要下定决心,定能成功。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争气。”听过王赣骏学术报告的人都说:“王博士性格开朗,语言诙谐,常带有一点上海口音。”他在北京、上海两地作报告,全场气氛热烈,笑声、掌声不断。

聪明机智勤学苦练


  王赣骏1942年6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玉山县,小时候为人老实,大家都叫他“王大憨”。其童年在镇江、上海度过。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在高雄静修国民小学读书时,聪明机灵,对自然课有浓厚的兴趣,数学成绩名列前茅。他还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常常想自己哪一天也能有身轻如燕,飞檐走壁,腾云驾雾的轻功。在台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他不像一些死读书的学生,斤斤计较考试分数,他对物理尤感兴趣,是个有名的“问题”学生。不仅在学校问,回到家里也问,常问得大人应对不了。现在仍然健在的附中唐玉凤老师,回想起学生时代的王赣骏,还不无自豪地“数落”几句:“他在学校相当调皮。但聪明慧黠,会给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5年,王赣骏高中毕业,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学习。196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翌年获得硕士学位,1971年取得博士学位。1972年1月受聘到美国航天所属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超级物理研究家暨无地心吸力研究院主管,兼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客。
1974年,美国太空总署计划在太空中进行“液滴动力试验”,共有五百余人应征。王赣骏提出的“零重力液滴状态研究”项目,是十四个被选中的项目计划之一,确定为航天飞机上的科学实验项目。1982年,美国太空总署决定训练人员到太空做实验,挑选极为严格,要接受各种测验。王赣骏被选中了,确定为参加太空科学实验的科学家,开始接受各项宇宙飞行训练。
  进行科学训练、生活适应性训练和太空船训练,一般是在研究室中“模拟”。例如,坐在一张转椅上,不但做到36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快速转动,而且要上下前后摆动,转椅用于检查宇航员的前庭神经功能,以了解对太空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登上电动秋千,荡起时前后甩15米,用于适应空间运动和开展对空间运动病的研究;登上人体离心机,用于训练宇航员对超重的耐力和在超重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讯的能力;自高空四万米下降至两万米,如此上下,便有20秒钟失重,这样的试验要进行6000次,考察宇航员的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如果哪个宇航员身体不舒服,甚至其他宇航员都病倒不能工作的情况下,这个宇航员还要能独当全面,操纵太空舱中4000多个仪器,完成任务。还要进行“万一”训练,这就是起飞前,万一机器发生故障,学会如何逃生,这个动作需在10秒钟内完成。所有这些训练与测试,王赣骏一一顺利通过了。


顽强拼搏成就辉煌


  1985年4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第十七次飞行,首次载有七位到太空从事科学实验的科学家,王赣骏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太空实验首席研究员,他发明的液滴动力测定仪,用于太空中研究流体力学情况,用声波操纵液滴进行了理论预测,并能观察到可能出现的新现象,能解答地球上无法解答的许多问题,增强对液滴力学的了解,引导材料科学、天文物理学、高层物理学和核子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太空发射中心发射到太空的“挑战者”号,于1985年5月7日凌晨0时11分,安全地降落在美国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飞行速度超音速25倍,行程250万英里,成功地完成了一周的科学研究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火箭离开发射塔,加速度就开始了,十几分钟后加速更快,约为地心引力的三倍多,人的身体重量感到增加三倍,好像有两个人压在身上。两个多小时后到达太空,失重情况发生了,首先是大脑开始有了异样的感觉,两腿开始收缩,大腿直径缩小了一寸多,人身体内的水分移到脸上,脸发红发肿,水分移到体外,急着去厕所排泄。经过两个小时才开始适应。
  身体适应后,整理太空船,开始太空实验室工作。王赣骏参与并完成了其它实验项目,做自己的实验时,才发现自己设计的液滴测定仪出现故障。在一般情况下,假如发生故障,这项实验就停止了。因为在太空中仪器很难维修,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仪器。第一,在太空中物体会悬浮,零件拆下来,很难按顺序摆好;第二,太空中除了一个量电压的仪器外,其它工具缺乏;第三,如果零件坏了,无备件更换。王赣骏性格倔强,他想,这件事不能就此罢手,将来人家会说第一个中国人上太空做实验就“拆滥污”(上海口语)。他向太空总署力争,一定要准许他修理,得到的回答是:“可以试试,尽力而为。”他花了两天半时间,饭也不怎么吃,钻进仪器找到了毛病,排除了故障,成功地研究了液滴在失重状态下的力学情况。
  这项实验的成功,对整个液体力学的研究,无容器冶炼先进技术的开发以及天文物理和地球物理理论的运用等方面都作出了突破性贡献,为今后建立“太空工厂”奠定了基础,使人类更进一步了解太空和将来怎样利用太空做了“未雨绸缪”的工作。这个试验被称为“零地心引力的液体状态研究”。通俗地说,就是液体在无地心引力和无容器的条件下的动态研究——亦称“两无”试验。同时还做了其它研究项目,如金属玻璃材料、低密度强度材料、绝热吸热及传导材料、固体燃料、抗电磁干扰材料、放射性废料处理、防震材料等等。
王赣骏为上太空奋斗了12年,发表逾百篇论文,设计了许多仪器,获得了二十多项发明专利权。他的事迹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篇)》。
  二百多年前,牛顿就曾设想在失重情况下进行无容器冶炼试验;二百多年来,许多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在理论上作了阐述,但从未经过实验证实。这次,由炎黄子孙王赣骏用实验证实了。


寻根觅祖情深意长


  王赣骏祖籍是建湖县沿河乡塘南村的王家舍(原江苏盐城东夏庄桑台寺)。他的高祖王袖海,一生务农,死后葬于桑台。祖父王恒生,字月清,生于1886年12月23日,务农兼眼疾医生,排行老二,1969年死于上海。祖母汪氏生于1892年3月21日,1978年死于武汉,二老骨灰埋在武汉一座小山顶上。两位老人在世时,善施助人,深得乡民尊重。生有一子一女,女儿王爱玲(按:即王赣骏的姑母,本文作者李广荣的母亲),1938年2月在王家舍生第一个儿子李光柏时,曾给乡邻端糯米粥三天。现在健在的老人,谈起这件事还记忆犹新(那年,王赣骏回国访问,中央电视台专门安排记者在故乡采访录像)。
  王赣骏父亲王章,谱名王士章,字百平。王章先生留给乡亲们的印象很深。他身材魁梧,皮肤白皙,风度翩翩,温文儒雅。王章先生1910年6月生,幼年读私塾五年,1923年转到盐城县立第四高等小学(现为建湖县颜单镇楼夏小学)就读,后又升入群英中学(现楼夏初中),于1928年肄业,往硕庄小学(在今建阳镇新阳村))教书,不久又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商学院铁路管理系学习,毕业后在上海铁路部门供职。“七·七”抗战爆发后,他出于强烈的爱国之情,辞去舒适的工作,回故乡王家舍以示抗议。他与邻里相处亲切,为人谦和,扶困济贫,深得乡邻尊敬。王章先生先后担任重庆招商局镇江分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招商局人事处经理,负责长江下游的航运。任职期间,遇到乡亲路过镇江时,都热忱招待,看到有困难的乡邻则安排吃住或资助。1949年他携妻带子去台湾,历任台湾招商局高雄分局经理、复兴航业公司副总经理、盐城同乡会理事等职,1968年3月2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58岁。
  其母俞洁虹,又名俞瑛,1916年生于江苏吴县。“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18岁的她在上海读高中,为了抗战,千里迢迢奔赴江西吉安“军事委员会”,在江西支团干部训练班受训。毕业后又在江西“支团部”从事抗战工作。她身材修长,浓眉大眼,说话爽朗,待人热情。在徒步行军时,同男生一样扛着一支三八步枪,背着子弹、带行军背包,雄纠纠地走在队伍的前列。1941年夏她在玉山县与王章结婚后,虽然辞掉工作,但经常从事妇女儿童捐助活动,终日忙个不停。她端庄贤淑,相夫教子,处理家务,井井有条,更有一股血气方刚的丈夫气。王赣骏留美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王章逝世,她强忍悲痛,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儿子,深怕他耽误学业。王赣骏事后立志:“待我有朝一日学有所成,再回台湾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现在,他的这桩心愿终于实现了。

Tags:

作者:李广荣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Copyright © 2007-2013 www.jhxw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建湖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建湖县委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建湖县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心承办
E-mail: jhwlzx@163.com   苏ICP备11032266号  Tel:0515-8622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