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365体育的感觉

搜索

行船人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游育林  来源:建湖日报   发布时间:2017-07-14 11:23:06
  我的父亲游余培,在弄船这一行中,算是好把式。可惜他那个时代,船夫没有技术评比,否则,很有可能评上全县前几名。1920年,父亲出身于建阳镇职工村(原二桥村)三组的建港沟边,18岁起,渐渐从农闲“跑人载”演变成职业行船人。他走西乡、下东海、过淮河、出江南,解放战争中还曾多次支前,50年行船生涯几乎带上了传奇色彩。
  父亲有三项绝活,是我骄傲的记忆。其一,打纤板。拉纤的路上,遇到横桥很少上船,纤绳通过“打纤板”送到桥的另一侧,再到纤道上继续拉纤。当然,打过小桥并不算什么事情,可是要打过一个很宽的桥面,就需要很高的技巧了。很多时候,我随父亲拉纤,认为绝对是不可能打过去的桥面,父亲竟然轻而易举地打了过去,让我拍手叫绝。最离奇的是在江南遇到的一座公路桥,不仅桥面宽,而且还有栏杆,父亲站在船来的一侧,做好准备后,嘴角咬得紧紧的,抬手甩动纤板,纤板下到桥底后,我还没反应过来,父亲已跑到了桥的另一侧,头伸出栏杆,用纤绳连成三角形的纤板不偏不斜套进了脖子。人家打纤板,都要把纤板在手上甩转很多圈,等加到一定速度了才向对侧打去,而父亲从来只甩动一次,实际加速只有半圈。为此,我曾苦苦学练,但和父亲相比,始终是望尘莫及,超过三尺的桥面,我很难打过去一次。其二,撑篙跳。船不能靠岸时,父亲多靠撑竹篙跳上岸,近乎当今的撑杆跳,不过他是跳远。这虽说是船家的常活,但父亲做起来自有诀窍。有时船还在行进中,父亲就能撑竹篙跳到岸上。从船上跳到岸上很轻松,从岸上跳到船上一样轻松。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父亲手部以下的竹篙长度根本不够到岸的距离,他也能轻松跳到岸上。他会在竹篙基本垂直的时候,借助竹篙摆动的力量,一只手抓牢竹篙,另一只手向上攀高一步,把原本不足的长度补起来。尽管我也能撑竹篙跳到岸上,但怎么也跳不到父亲的距离。别看他身板挺直,而撑起竹篙跳动时说他身轻如燕一点都不为过。其三,走竹篙。行船中拉纤,或重载吃水过深,船靠不了岸是常事,夏天不要紧,可以淌过去,甚至可以游过去。但是冬天就不行了,撑竹篙跳上岸是个办法,第二个办法就是靠一根竹篙走上岸。父亲走竹篙,总能想出他的办法,一根竹篙他可以走,距离远了他会用另一根竹篙作扶手走过去,他还会拉着纤绳从岸上走到船上,也能从船上倒着走到岸上。有时肩上背着东西,手里拿着东西,也能用竹篙走来走去,如履平地,几乎没有失误。
当然,父亲行船的技艺决不仅仅是这三项绝活,更多的是他对行船这份工作的理解和把握。在我记忆中,父亲行河过江,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急流险滩,不知经历了多少,无数次危险都在他的操纵下化解为夷。长江中行船,竹篙就失去了作用,全靠风帆、打棹、摇橹,说到底全凭技艺。每当船进长江,扯起风帆,父亲站在船头,犹如激战将临,两只眼睛紧盯着前方,两只手抓着扯帆的力索,只要风力有一点改变,父亲立即就会在帆的高度上作出调整,而保证稳定前行的速度。有一次,从六圩出口,往南通下行,入江时间不长,突然渐起东风,转向西行是上水,顶不动,继续向东是顶风,走不了,风帆在桅杆上摆忽不定,方向控制不住,船在江里颠簸摇晃,眼看危险即将发生。关键时刻,父亲降低风帆,来到船后,摇橹助力,借着风势,斜着开往江南,果断在沙州(应该是杨林塘)收口。船刚停下,一阵乌云掠过,狂风夹着暴雨袭来。风雨一停就传来了有船失事的消息,父亲凭经验,让全家躲过了一场灾难。苏北的船家都知道,盐城登瀛桥、太平桥(也曾称向阳桥)相距百米左右,是近90度的直弯,急弯带来急流,每逢汛期,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木船行经两桥,稍有不慎,就会撞上桥墩,发生危险。记得是1965年大汛期间,船过登瀛桥向东转弯,由于水大流急,竹篙够不着河底,只能靠摇橹前行,船顺流而下,速度飞快,父亲本来站在船头,应对前边情况,因母亲在老家有事,后边是我两个姐姐摇橹,当船行近向阳桥时,尽管父亲在船头大声呼喊,指挥两个姐姐推橹调整方向,但两个姐姐力气小,木橹扳推不能到位,船随急流飞速向桥墩撞去。说时迟,那时快,父亲一个垫步,从船篷上翻到船后,抓过木橹,大力推摇两下,船右舷擦着桥墩,就我估算,约在5公分不到的距离,飞快驶向东去。我家船刚出桥门,后边就听到“哐”的一声,一条木船撞上了桥墩,紧接着一条机帆船又撞到了桥墩上,这一幕真的把11岁的我看呆看傻了。
  父亲还有一个特长,行船经过的水道,哪里有险流,哪里有浅滩,那里有急弯,一次就记得清清楚楚,再次经过,一定会很好地处理可能发生的情况。
  母亲出身船家,也是行船里手。儿时,我跟船出行,一般总是父亲站在船头,母亲在船后掌舵。每当扯起风帆,船身倾斜,母亲蹲着马步,双目向前,一只手扶着舵杆,另一只手拉着控制风帆功力的脚绳。乘风破浪中,父母展现着一股行船人的豪气。
  世上三样苦,撑船排在第一。陆上人刮风下雨往家跑,船上人往外跑。冬天的“毛鱼篙”,没有任何防护办法,年纪轻轻,父亲的手脚就裂满了横七竖八的口子,脚上最大的能装下一条毛毛虫,看着令人心痛。然而,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谈起行船生涯,父亲总是一脸自豪,无比满足。晚年之中,安居在草堰口集镇的他,还时常站在串场所河边,点上一枝烟,看着船来船往。

Tags:

作者:游育林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Copyright © 2007-2013 www.jhxw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建湖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建湖县委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建湖县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心承办
E-mail: jhwlzx@163.com   苏ICP备11032266号  Tel:0515-8622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