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我家住在塘河边"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我家住在塘河边"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菜花深处是故乡
- ·下一篇文章:小巷寻踪
我家住在塘河边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老家的塘河十分宽大。它像一条浅绿色的绸带,飘拂在这淳朴、厚重的土地上,终日不停地流淌着、叙说着家乡的过去和未来。
我家就曾经住在塘河边上。每天一出门,就会看到清清流水,蓝蓝的天空。微风轻轻地吹拂,庄稼扭动着诱人的舞姿,路边的野花静静地开放;还能听到鸡鸣、狗吠、鸟欢;更能感觉到劳动的节拍和乡亲们热情的问候、祝福。这是一幅水乡优美、真实的生活画面,给人清新、自然的感受。
连接塘河两岸的是对岸一村民用小木船摆的渡,每人每次收取2分钱,给过往的人们带来了方便。每天都能无数次听到“过河喽、过河喽——”的叫喊和“来了、来了——”的应答声。尤其在夜深人静之时,这声音是那样响亮,给人一种安全感。可是有一天,这让人心动的热情、温馨的声音突然消失在村民们的激越的情感之中。原因是摆渡人提出过渡费提高到每人次5分钱——这对每个工日只有几角钱收入的乡亲们来说,无疑增加了不小的负担。于是派人交涉;无果。矛盾开始升级,由争吵发展到不让渡船靠岸。最后在乡里的调解下,才达成协议:河两边各派一条渡船,各渡各的客。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但两岸的乡亲们从此也成了陌路人。我们孩子也在大人的再三叮嘱中不再越过河界,也没有了“横渡长江”的豪迈与激情。
一次,对岸一个大男孩突然游过来对我们认真地说了句“等我长大了要在这里建一座桥”,说完又游了回去,引起一片哄笑。造桥,我曾多次听大人们议论过,但造这样的一座大桥,到哪筹这么多的钱?这也只能成为乡亲们的梦想罢了。想必对岸的乡亲们也曾多次提到过此事,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念想。后来我们全家“落实政策”回城多年,也没有听说那里已造好了桥。
去年,我因出差来到了老家附近,童年记忆的闸门猛然被打开,于是决定去寻找天真幼稚的足迹。中巴车在乡村道上快速地奔驰,我向同车的人打听,塘河渡口在什么地方。车上有人笑着说:“那是老黄历了,早就撤渡建桥了。这车必走那里通过,到时我提醒你下车。”
中巴车在我迫切的心情中终于在一座桥上停了下来。这就是我心中,不,是塘河两岸乡亲们心中的桥么?宽大的桥面接通着两岸笔直平坦的乡村公路,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塘河显得非常安静,偶尔有一只船经过,用波浪给河岸以轻抚,给人温情的韵味。老家的村庄已成为整齐的居民点,村民们的愿望已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飞向更高的境地。我产生了一种无法克制的冲动,对着塘河大声喊道:“塘河,我回来了……”
喊声引来了几个村民,其中有一老人仔细地打量着我,问:“你不就是原来也住塘河边那家红房子的小知青么?”我认出来了,他就是当年对岸的摆渡人!我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是的,我家就住塘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