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话之六——“九龙楼”诞生记
九龙口,这一鬼斧神工的天然水景奇观,有着种种神奇的传说,一些文人墨客把九龙口描绘得有声有色。其实,九龙口并非传说那般神奇,原为湖滩自然生态环境的泻湖型沼泽湖泊,为射阳湖的一部分,总面积达20万亩,4000年以前这里仍为大海,由于古长江和淮河多年洪水在此汇合直泻而下,冲积而成不同形状的沟河,形成自然的九条河流,而九龙墩又是由当时一马平川的平原,经多年洪水冲刷形成的土墩。是大自然造化给人们的一幅自然湖荡图景。
1981年3月,经过有关专家论证后,县政府决定在九龙墩兴建首座水利景观——九龙楼。建楼首先解决资金问题,经县建筑设计院请上级有关部门协助设计,景观楼规划为三层,面积600平方米左右,总造价20万元(当时仅为材料和人工费用)。由于当时县财力十分紧张,县政府决定作为水利旅游景点项目向上争取资金,但因多方面原因未能被上级立项,鉴于当时决议已经形成,县政府又临时改变主意,决定向县内有关部门筹资,先后向县物资、供销、水利、农行、蒋营乡等部门集资20万元,其中,蒋营乡还承担部分以劳代资工程,负责部分材料运输和九龙楼建成后的扛土工程。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筹建,九龙楼于1985年3月动工。具体由县水利局牵头,县水利局明确由常务副局长颜学元(已退休)及工程技术人员赵浚(后担任副局长,已退休)具体负责。工程承建由县水利工程队副队长王碧宏负责。当年3月初,颜学元、赵浚、王碧宏等带领三十名施工人员吃住在小沙庄,蒋营乡党委书记苏少华(已退休)按照县领导的意见,全力配合,帮助协调矛盾,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工程开工首要难题是工程基础,因九龙墩当时芦苇茂密,上层柴“横”(芦苇根相连而成)厚度达1米多,下层隔水,水下都是淤泥,给施工带来异常困难。(过去神话传说,九龙墩从没被洪水淹没过,原来是柴横与淤泥之间脱离,形成中间隔水,汛期柴横随水升降,由此揭开了九龙墩从不被水淹没的神话面纱。其实,九龙墩1991年曾被大水淹没,笔者和电视工作者刘学爽现场拍摄九龙墩被淹录像,被编入《洪水在建湖泛滥》专题电视片)。
当年施工队长王碧宏是“土瓦匠”,担当砌“洋楼”的重任,为了完成这重点交办工程,可以说吃尽千辛万苦;分管局长颜学元在工地连续几个月没有回一趟家;技术员赵浚更是一步不离现场,时刻指导帮助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在建楼同时,为了使九龙墩地盘适应游客参观九龙楼需要,蒋营乡先后出动近百条船只运泥扛土,扩大面积,时间达一个月之久,运土数万方。在此期间,县长魏福宝先后多次带领有关部门到现场查看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慰问一线施工人员。经过六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使九龙楼高高矗立在九龙墩上,远远望去,蔚为壮观,后又经过两个月时间的装修,九龙楼于1985年八月底告竣。同年,县政府决定九龙口为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