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365体育的感觉

搜索

耕读传家吴家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游育林 彭淑玲  来源:建湖日报   发布时间:2017-09-25 16:09:55
  明朝时,吴氏三世祖吴自明在杨巷南置民田数顷,安家落户,勤勉耕种,因和杨巷相邻的河上有桥,故得名吴家桥。
  民国时,吴家桥有吴氏宗祠、净土庵、土地庙、砚台池、功名林和民宅,形成一里多长的自然小街,颇为繁华。汉墓群西大墩上先后安葬七座吴氏祖坟,皆在汉墓之上,当地人称之为棺上加棺,材上加材。
  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吴氏后人是这样回忆吴家桥的:在盐城和阜宁之间有个村庄叫吴家桥,坐落在串场河的西岸通渝路的东侧,南北迤逶二三里,庄内一片青砖黛瓦的深宅庭院,首尾相连。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云蒸霞蔚,聚居着近百户人家,人丁颇为兴旺。这里有码头、车站,小火轮、汽车时常在这里停靠,交通也便捷,是当地人员南来北往和农副产品、生活用品、货物集散的小枢纽。1939年,日伪军一把火把吴家桥祖祖辈辈留下的老房子烧得一间不剩。这一把火之后,吴家桥稍微富裕的人家都离开吴家桥,到上海等地去了。
  吴家重视耕读传家的古风,历史上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人。
  吴彝白,又名吴鸿璧,清末秀才,后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这样的教育经历在当时的乡村是很少的。废旧学后,他在家乡办新学吴桥小学、李村小学,自兼校董会主任与国文教员,在家乡宣传辛亥革命,提倡剪辫发,反对缠足,参与过盐城的倒袁斗争。他还乐善好施,《盐城县志》记载,民国十七年,季龙图、马为珑等创办贫女教养院,借惜字局旧址添建院舍,吴彝白捐金陈舍田三百四十六亩四分。他还愿意为民请愿。《盐城大事记》记载,民国六年(1917)大纲盐垦公司与新兴场北七灶灶民为土地发生争议,吴鸿璧、沈云瑞、刘障东等人,为灶民奔走6年,终于争得部分土地所有权。1940年10月,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吴彝白先生带头捐献枪支弹药,陈毅将军赞他是上冈以北的地方耆宿,意为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
  吴彝白做过盐阜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盐阜区行政委员会委员。他对诗词亦有爱好,和乡人唐碧澄、杨幼樵、李树滋等参加了陈毅倡建的《湖海艺文社》,多次与陈毅军长诗词唱和。吴彝白也做过民国时期的省参议员,他以自己的威望保护乡里,要求国民党部队不得骚扰民众,国军没有一个敢进民宅、扰民抢掠,乡民都很尊重他。吴氏后人是这样回忆他的:在祖父辈中他年龄最小,有些文化,言谈举止颇具涵养,处事公正果断,在吴氏家族内有长者之风;社会上交际甚广,三教九流,官场商场互有往来,仗义疏财,口碑甚好,在外有侠义之风。
  吴家桥的吴宗鲁是我县最早的革命烈士。2009年4月3日《武汉晚报》的一篇文章《生死大时代》这样写到:今天我们要怀念的,是几位不那么“著名”的烈士,他们的名字没有收入课本,但历史上会有他们的剪影……他们是:林可彝、周达山、吴宗鲁、许白池、吴琼、田常、李子芳。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吴宗鲁是吴家桥人。
  吴宗鲁,字绍连,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毕业后在离家不远的李村小学教书。1921年与地方上的青年人一起参加上冈的同志共进社。1923年,已经成家的吴宗鲁放弃教职考入武昌商科大学。读书时和董必武等有过接触,是武昌中山大学学生运动领袖。1928年1月14日,武汉反动当局判吴宗鲁为共党要犯,以鼓吹共产、阴谋暴动的罪名,杀害于汉口济生路阅马场,年仅24岁,死后葬在吴家桥。复旦大学毕业的堂弟吴宗伦(1908~1940)1937年写过《哭宗鲁兄》:
  黄鹤楼边野草原,血花飞舞莫须冤。
  讵疑秦政儒坑尽,恍见清风书乱翻。
  民治民权皆幻影,狐埋狐搰复何言。
  私心莫罄鸰原痛,自有千秋公论存。
  吴家参加革命的,还有1940年参加抗日的吴山(化名梅林)、解放战争时牺牲的烈士吴德钧等人,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都付出了自己的力量。

Tags:

作者:游育林 彭淑玲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Copyright © 2007-2013 www.jhxw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建湖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建湖县委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建湖县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心承办
E-mail: jhwlzx@163.com   苏ICP备11032266号  Tel:0515-8622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