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周家庵的冶匠"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周家庵的冶匠"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又是一年樱桃红
- ·下一篇文章:一张收藏了65年的土地执照
周家庵的冶匠
周家庵的铲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周家庵的铲头源于周家庵的冶匠。周家庵冶匠祖姓周。周氏原籍苏州,从业冶匠手艺。据传在明初“洪武赶散”年间,周氏来到盐城县神台庄以西七、八里的地方,择荒滩地(现建阳镇建东村)落脚,重操旧业,糊口谋生。
周氏冶匠技艺高超,制作精细。特别是当家产品铲头,砂芯泥模,一模多铸,别具一格,在农耕时代很有名气,尤其是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民国二十五年编撰的《续修盐城县志》中有关“湖垛冶匠”的记载,指的就是周家庵冶匠。
铲头,虽是小农具,却也是一种重要的耕作工具。周氏铲头,质量胜人,销路甚广,产品供不应求。随着家族的繁衍,从事铲头生产的户数一代比一代多,也有少数外姓开始介入,昔日的小荒滩逐步变成了村庄,因位于建阳以东,故名东建庄。直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周氏的一代先祖周德柱出面筹款,在庄上建了一座庵堂,从此东建庄改名为周家庵。为了纪念庵堂的落成,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浇铸了一只大香炉,这香炉是方底,五层,宝塔形,三米多高,荷花瓣子脚,下层肚子铸的是二龙戏球,上面四层四个角是四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铁球,下颔倒挂铃铛,再下面是倒爬狮子,顶端是狮子顶着葫芦,葫芦上插三支箭,中间还铸有“水旱八仙”及三国志等人物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炉中点香,顶端狮子口及十六条龙嘴都喷烟,此时龙随香烟便摇头摆尾,如同活的一样。周家庵冶匠手艺的艺术化在这座香炉上得到充分显示。日寇侵略中国时,当地的群众把它埋入土中,得以保护下来。解放后,江苏省博物馆曾派人前来参观考察,多次欲征集,可周氏家族不肯割爱,意在留作传统手工艺珍品教育后代。遗憾的是在“文革”中,这只香炉在人间消失。合作化时期的周庵冶炼厂,在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建湖县冶炼厂,除生产铲头和犁铧、锅圈等生产生活资料外,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农业生产资料铲头、犁铧也逐步退出了市场,加之厨房用具的变革,锅圈之类的生活用品也失去了市场。建湖冶炼厂转产工业产品,生产钢锭模,主供上海钢铁厂和南京钢铁厂,铸造工艺也有了创新和改进,本世纪又与盐城江动集团联营生产柴油机机体,企业后来在改制中解体,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周家庵冶匠也成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