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365体育的感觉

搜索

范公堤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叶劲  来源:建湖日报   发布时间:2016-04-14 09:54:09
  苏北平原上纵贯南北的通榆公路,它像一条卧龙似地联结着黄海之滨的大小城镇。这条公路的中段(位于我县上冈镇境内)原为宋代名臣范仲淹兴筑的海堤——“范公堤”。
  范公堤由来已久,据史载最初称为撼海堰(又名常丰堰),始筑于唐代大历年问(公元772年)。那时,范堤一带,地势较高,为海中之洲,长160余里。洲上有盐亭123处,岁产盐45万石,富甲东南,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产盐区之一。但这片狭长的土地,东临黄海,每逢夏秋之际,时有飓风、海啸发生,海潮铺天盖地而来,将沿海人畜席卷而去,咸涵倒灌农田,寸草不生,沿海百姓,苦不堪言。当时,任淮南西道黜陟使的李承,目睹灾情,便上奏朝廷,在楚州盐城与海陵(今泰州)之间,修筑一条撼海堰,全长160余里,方才阻遏了海潮泛滥之患。
  到了宋代天圣初年(公元1024年),撼海堰年久失修,千疮百孔,经不住海潮冲击,年年泛滥成灾。沿海灶民赖以生存的盐业生产,濒临破产。“国家煮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的优势,受到严重威胁。江淮制置发运使张伦,三次为民请命,奏请朝廷修筑撼海堰,并愿亲自负责督修该项工程。后来,皇帝便派他任泰州州官。当时在东台西溪盐仓任盐监(负责管理盐业生产)的范仲淹,全力以赴地赞助张伦修建撼海堰。张欣然委任范仲淹总管其事。范深入海边,勘查走访,测定海堤线路。因为旧海堤长期受海潮冲刷,早已溃不成形,不少地段沉没水底,难辨其迹。新海堤的线路如何定?为此,范仲淹食不知味,夜不成寐。一次现随浪飘浮的草叶,从中得到启发,便命手下人员,用船满载稻糠,选择大潮汛期,亲自发船,沿海岸边行边将砻糠撤入海申,糠随海潮上涨,堆集岸边,形成一条数百里长的黄色线带。依此测出潮水最高位置,选定新堤的线路。张伦采纳范的建议,调集州县四万多民夫修筑大堤,历时三载,至天圣五年(1027年)竣工。大堤呈斜坡形,堤脚宽三丈二尺,堤面宽一丈二尺,高一丈多,全长四百多里,并在大堤险工患段处,垒以石块,以刹水势。范仲淹在施工中事必躬亲,不避艰苦,夏顶烈日,冬冒寒风雨雪,亲自督工。为鼓舞士气,他时而亲执其劳,挖土担泥,平素经常关心民夫疾苦,嘘寒问暖,从精神上抚慰,从而加快筑堤速度。堤成之后,滩涂化为良田,亭户灶民,安居乐业。范仲淹造福于民,惠及后人,实践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老百姓感恩戴德,称这条大堤为“范公堤”,并在堤的西侧建范公祠,永远纪念他为国为民的功德。前人还写下不少歌颂他的诗篇,有一首写道:
射城峙海畔,东望何茫茫,
蛟龙常出没,波浪时飞扬;
爱自范文正,沿海筑堤防;
漂泊数百载,障水如垣墙;
居民获安堵,万古怀循良。
  解放后,人民政府开河治水在沿海兴建挡潮大闸,修筑高大的海堤,才永远根除几千年来滷潮倒灌,危害人民的水患。如今,海势东迁,昔日的范公堤已远离大海一百五十多里,已成为宽阔的柏油马路。沿路两侧,绿树成荫,沃野千里,工厂林立,年丰岁登。但范仲淹筑堤的故事,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Tags:

作者:叶劲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Copyright © 2007-2013 www.jhxw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建湖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建湖县委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建湖县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心承办
E-mail: jhwlzx@163.com   苏ICP备11032266号  Tel:0515-8622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