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的人生之歌 ——访省劳动模范杜留海
一
杜留海,原来是县农具厂工人,现在是一个机械企业的老板,我们已很长时间未见面了,还是通过朋友打听到他,那天我们通上了电话,跟他说我想与他聊聊他的故事,憨厚老实、不善言语的他,爽快地答应了。
“是党的政策英明,才使我有了今天。”
我们如约见面了,见面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么朴实而又耐人寻味。他告诉我,他从计划外用工到合同工,奋斗了12年,在企业合同工干了15年,改革中企业解散后,自己创业至今又是15年,不觉已年逾花甲。
品味他三个“十几年”,循着他走过的足迹,他能有今天,是党的政策改变了他的命运,是工匠精神之光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
二
他的父母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共生了四个孩子,杜留海排行老二,他上面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在那个农耕时代,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两位老人靠刨地拉扯他们姊妹几个长大实在够呛。为了孩子的前途,1975年他父亲托人找关系,把他送到县城学手艺,可在那计划经济时代,工厂自身是无权招工的,工人都是通过县计划部门安排的,而且,人是有性质的,他虽然人进了工厂,但只是一个计划外用工。
只有十七岁的他,带着惊恐和忐忑、怀着梦想来到当时还不算繁华但对他来讲完全是一个陌生、新鲜的世界——县城,更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厂内工人还真分三六九等,有正式工、合同工,还有临时工,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杜留海的肩膀总比别人矮一头,尽管是这样,那时他并没有想得太多,也没有想得太远,不好高骛远的他,没有大目标,不自卑,能吃苦,只知道埋头工作。
当时社会流行“伟大的车工,万能的钳工”的说法,他能为自己是个车工感到自豪,他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县农具厂内“性质外包,精神不外包,性质低人一等,手艺却高人一筹”的小伙子就是杜留海。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求知机会,如饥似渴地学技术,谦虚谨慎地拜师傅。特别对于先进的刀具和加工工艺,他废寝忘食地精心钻研。他悟性高,接受得快,技术水平日进渐长,手艺也越来越成熟,所以,他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很快在厂里新产品试制、旧设备维修、改造等方面都能独当一面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兢兢业业的他车工技术日渐出尖,1987年全省举行百万青工技术大比武,在车工技术比赛中他脱颖而出,在县内拿到第一名,在盐城市获得第二名,在省内获得第三名,1987年、1989年他被评为盐城市“新长征突击手”,1988年他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杜留海成了厂内红人,也是轻工系统的佼佼者,199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杜留海成了农具厂骨干,此时,正逢重知识、重人才的当口,厂内向局内、局内再向县内申请,特例将他由计划外用工批准为合同制工人,他终于成了一个有性质的人了。
转为合同制工人后的杜留海在厂内干了15年,这15年中,处处走在别人的前面,别人不能做的,他做;别人不想干的,他干。捧着铁饭碗,拿着与别人一样的工资,他干的活比别人出色,产量也远远的高出他人。
三
这铁饭碗也并不“铁”,改革的大潮滚滚而来,县城的工厂加快改制步伐,当然,他所在的工厂也不例外。
工厂解体了,他这个曾经从无性质到有性质的人,捧了几天自己苦来的铁饭碗,随着企业改制又失去了,他失业了。
失业不失志的他,在关键时刻想到自己是一个党员,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在那里,他的身份没有变,是党员就要听党的话,响应党的号召,这个不能变。党号召自主创业,这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政策有情,脚下有路,就看你怎么走。
失去铁饭碗的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重新调整生活罗盘,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他抓住创业的机会,靠自己的手艺,凭过硬的本事,走向市场,公平竞争。
四
2002年,靠一台车床和几台辅助工具起家,他的工厂开业了,说起来是工厂,其实不能算是什么厂,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小小作坊而已,但毕竟有了自己的“厂”,他心里踏实多了。
就是这个厂,让他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在他的梦想之路上开始了艰难地跋涉,凭着自己的名气和技术,得到合作厂家的支持,使他的企业越盘越大,并在机械领域打开了一片天地。
建湖友诚机械有限公司,目前位于县开发区,占地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两幢五跨的大车间,宽敞明亮,180余套生产、检验设备,整齐地排列。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零部件和石油钻采设备,已成为国内生产推土机主离合器、液压变距器、扭转减震器、强制制动器、悬挂总成等工程机械零部件知名生产厂家,厂内拥有高级技术人才11名,一线技术操作人员80多人,现代化高精度制造设备130余套,检验、检测设备40余台套,具有万台推土机、挖掘机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为山东、广西、天津等全国各大知名生产厂家配套,产品已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生产的扭转减震器产品从80马力到900马力,已形成系列化,成为国内推土机行业的配套厂家。160马力推土机主离合器总成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是国内山推、天津、中联重科、柳工等大型企业供货商,主离合器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在这个行业,他们逐步有了话语权。
如今,梦想依旧、初心不变的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依旧不甘落伍,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他想,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趟。于是,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新的知识:学电脑、搞设计,编程序、学二维、三维设计……虽不那么精通,却也游刃有余。
他告诉我,再好的数控也离不开人的操作,工装、工艺还是需要有技术、经验的手艺人来制定,数控只是重复执行人的指令,只是手工操作的延伸。所以,只有将精湛的传统加工工艺和现代生产工艺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才能把产品做到尽善尽美。
Tags:
作者:闵长富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