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感 恩"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感 恩"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晚 秋
- ·下一篇文章:孙奶奶
感 恩
我生在农村一个特殊而贫寒的家庭。我的父亲在他七八岁前,爷爷奶奶就因病双亡。为了谋生,幼小的父亲在亲戚的帮助下,先后到南京等地的店堂做伙计,当袜厂学徒工,由于长年饱受磨难和辛苦,染下严重眼疾,直到三十几岁才结婚生子。几年后,又祸不单行,父亲的前妻和儿子不幸双双溺水身亡。1941年,嫁在近湖镇古基寺的母亲的前夫也不幸病逝,为了生活,1945年春,经人说合,母亲同比她大9岁的父亲结了婚,第二年生下了姐姐,三年后母亲又生下了我。母亲说,我出生时,全家六七口人就住在两小间丁头舍里。由于生活艰苦,母亲奶水不足,就靠住在附近的一个堂舅母将我喂养到一个多生日。
幸运的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忠厚老实的父亲被安排到阜宁县人民银行做保管和勤务工作,家庭的生活状况有了改善,我也有了进学校读书的机会,先读到高中毕业,后又进修了大专,1970年又机缘巧合当上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三个孩子也都读到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事业有成。
三十余年教育教学历程,虽然工作辛苦劳累,但我始终牢记党的恩情,立足教师岗位,出满勤干满点,满腔热忱教书育人,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初高中学生,如今他们各自工作生活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近几年,还有些学生不忘我过去对他们的“师恩”,不是打电话发短信,就是登门慰问。
2003年秋,我从学校教学一线退下后,接受镇里的“借用”,离开学校,挑起了庆丰镇新闻报道工作的担子。打那以后,写稿成了我日常的主要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写好稿,我坚持每天骑车或开电瓶车到4公里外的镇政府大院上班,经常深入村(居)、企事业单位及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现场采访了解情况。十几年中,我任劳任怨,笔耕不辍,写出近两千篇新闻稿件。为此,县委宣传部和庆丰镇党委政府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几乎年年表彰我为先进个人或优秀通讯员。近几年,我还先后担任了镇老年协会秘书长和镇退干协会副理事长,忙里偷闲的为这两个老年组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回忆过去,我感受最深的是人要知道感恩。因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奉献;只有奉献才是对党、对人民的真正回报。如今我虽已年近古稀,但在今后仍将继续写稿不止。
Tags:
作者:周凤祥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