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上冈角头街与宋氏家族"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上冈角头街与宋氏家族"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建湖方言(55)
- ·下一篇文章:北左庄——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移驻旧址
上冈角头街与宋氏家族
到过上冈镇的人无不知晓角头街。谈到角头街也就自然想起了宋氏家庭。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角头街处于上冈镇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优越位置,是店铺、摊点密布的商业中心;二是因为角头街的形成和早期发展与外地迁居上冈的宋氏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上冈宋氏始祖宋道勋祖籍安徽歙县,来上冈前,居于宁国府双桥镇,操裁缝手艺。据社会传云,明代“洪武赶散”时,宋氏听信江湖上星相之流“发家需要东迁”以及“见冈而落”的卜言,遂由安徽乘船东进,路经盐城、大冈、冈门而北,当船行至上冈西南的铁丝湾而小住洗碗时,不慎碗沉河底,怎么摸也摸不到,宋对此感到诧异。上岸察询时,得知已到现今的上冈地段,对“冈”字特别敏感的宋氏,不由大喜过望,感到这正是自己寻觅已久的生财宝地,随即就此定点而居。
宋道勋定居上冈后,初开裁缝店、杂货店,继而又经营盐业,他的盐业生意特别兴旺,畅销江浙一带,成了同行的枭雄。历经数代,宋氏发迹了,除了做生意外,并在附近占有草滩,后移为灶地。灶地的范围有多大无确切数字,但在当地长期流传这样的说法,宋家的灶地东至浪响三十里,南抵盐城界,北达与阜宁交界处。除此,在上冈西南,还有大片土地,形成了东西南北各长三华里的“宋家之地”。对宋氏富庶之传很多。据云,清末年间,宋尔瑚的大女儿嫁曹家时,发嫁妆的队伍前面已至镇西边的西大桥上船,后边在宋家还没出发。由此可知宋家的家业如何之大。
宋氏发迹后,开始重视上冈的社会福利事业和市井建设,其中尤以宋道勋次子宋端甫(后人皆称宋小郎)为最。端甫一生未婚,极善经营,又无特殊嗜好,故经济实力相当可观。每次运盐外销,必嘱空船返回时捎回木材和石块,以作修桥铺路用。经他投资组织,上冈镇修建了北大桥、西大桥;镇东西头先建了歇脚亭,后又建了东西圈门;在由角头街延伸出去的四条大街的路面上,全部铺上了花岗岩条石,石路下面又修筑了可以排放雨水、污水的下水道。除此,宋端甫又在角头街大兴土木,修建市房和住宅。从此,上冈镇特别是角头街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旺。
那时的角头街与其说是上冈镇的还不如说是宋家的更准确些。因为角头街上无论是市房还是住宅几乎都是宋家家产。仅宋家的西仓房就有九十九间半。这些房子在1870年前后曾出租给宏兴蛋厂,抗战前还曾出租一部分给原江苏省农民银行为营业部。角头街的西北角是宋家的住宅大院,院内又分东西两个院落,各有数十间。东北角建有博场,是专供杂技团、剧团演出的场所。这里白天经常有来自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马戏、杂技、武术等表演,还有四川、广西等地的杂耍班子进行各种珍奇动物展览。宋家和地方其他殷实富家常利用逢年过节和婚寿喜庆的夜晚,在博场燃放烟火、花炮。角头街的东南和西南部沿街两边的市房都是宋家家产,有的是宋家自营,有的是出租供给别人经营。这两条街上,大部是经销南北货、茶食的店铺和摊点。
宋氏家庭在角头街修建的房屋不仅多,而且规格得体,极讲布局和格调。宋氏主室的选址更为讲究,大院坐落在角头街西首的北一侧,大门朝南,面向大街,街南迎大门建有照壁;前门和上冈南边的沙墩遥遥相对;后门朝北,与泰山院毗邻。其含义是“前有沙墩(灯)照,后有泰山依”的吉利。院外有凹凸有致、曲折奇特的高墙相围,院内厅堂楼厢各有特色,别有风韵。
角头街既是宋氏家庭的住所和经商之城,也是宋氏在荒年赈济灾民的场所。影响较大的一次是在清咸丰六年,宋家开仓接济饥饿灾民,受到赈济的有上冈及其周围的饥民,还有来自山东、河南等地逃荒的百姓。
宋家传至宋尔瑚一代,计有兄弟七人,人丁格外兴旺,他们经营大大超过上冈角头街的范围,在扬州、盐城等地都有宋家商号及市房、住房出租,经营项目也远非盐业一项,只要赚钱,几乎都涉足。那时,宋家的商业信誉很高,他们的庄票在有业务往来的北京等地都能直接流通。
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今天上冈角头街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它的繁荣兴盛远非宋氏家庭经营时期可比。然而,宋氏家庭对于上冈角头街的形成以及全镇的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