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医院驻扎地赵家庄
明洪武赶散年间,居住在苏州阊门的赵姓四兄弟遇文、遇候、遇连、遇时携表弟阮遇通举家迁徙到东塘河东侧择地定居,并以塘东河为界,阮家居于河北,赵家居于河南,“赵家庄”由此得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土改初期,赵家庄定名为芦沟区洪章乡赵村,撤小乡时赵村划归新兴乡,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后,改名为唐东村,一直沿袭至今。
在赵家庄的东南角,仍保存着一处青砖老瓦房,虽经过多次修缮,融入现代元素的春联和铁门,但丝毫掩盖不了岁月的痕迹。从老人口中得知,这座老宅院已有200多年历史,是赵家庄仅存的一座“老古董”。赵氏宗祠毗邻而建,可惜宗祠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坏大部分,文革期间全部被毁。解放战争期间,赵家宗祠曾是新四军后方医院的驻地。1946年8月,华野后方医院苏北某分院转移到赵家庄,用数十条木船送来大量医用器械和药品,医务人员30多人,随院转移的伤员有200多人,主要是在黄桥、南草堰战斗中负伤的新四军官兵。院部就在赵氏宗祠,外科手术室就设在今天尚存的老屋内,伤员大部分安置在百姓家里。赵家庄的妇女每天为分院伤员洗衣服、被褥、绷带敷料等,帮助护理重伤员,医务人员也为当地百姓免费治病。军民鱼水情,一时传颂为佳话。在赵家庄东南边曾有3座小墓,或者说是土坟堆,就是赵家庄农民赵林生帮忙埋葬的3位烈士:谢金余、谢金标、张世昌。30几年前,3位烈士的遗骸迁葬到县烈士陵园。
赵家庄先人崇尚耕读传家,赵姓后世能人辈出。晚清时,曾一科考中13名秀才,成为轰动远近的美谈。民国时期,乡里文人赵锡纯留有“虽无熊掌味,但有菜根香”“人情阅尽秋云后,时事看来蜀道平”等诗句。随着时代的发展,赵姓后辈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走出赵家庄,足迹遍布华夏乃至世界各地。1996年定居台北的赵文锈汇款给故乡建了一幢老年活动中心——玉雪老年中心。如今,从赵家庄走出的年轻的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赵文艺一直在非洲支援当地铁路建设,现任中铁大桥局摩洛哥公司总经理,为中非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Tags:
作者:赵文权 张万康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 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